2026
四月

24

11

【弥撒读经释义】|复活期第四主日(善牧主日)(甲年)

1231231

复活期第四主日(善牧主日)(甲年)

 


 

《宗徒大事录》2:14a, 36–41

 


 

“五旬节那天,伯多禄和十一位宗徒站起来,高声对群众说:”

历史背景:这是教会诞生的那一天——五旬节(希腊语 Pentēkostē,即逾越节后第五十天)。按犹太传统,这一天庆祝天主在西乃山颁布法律,是一个朝圣节日,因此当时耶路撒冷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。

灵修意义:宗徒们本是胆怯的渔夫,因着圣神的降临变得勇敢、坚定,在众人前公开宣讲。这是圣神转化人心的具体表现,也是教会传福音使命的开始。

 


 

“以色列全家应该确切知道:你们所钉死的这位耶稣,天主已经立他为主,立为默西亚了。”

历史背景:伯多禄一语道破耶稣的身份,并揭示复活的意义——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但天主却高举祂,使祂成为默西亚(即基督)。

灵修意义:耶稣被钉十字架,并非失败,而是救恩的高潮。天主的计划常超越人的逻辑,祂藉耶稣的苦难和死亡,彰显了救赎的大能。这呼唤我们信服天主的智慧,即使在痛苦与不解中。

 


 

“他们听见了这些话,觉得刺心,就对伯多禄和其他宗徒说:‘诸位仁兄,我们该做什么呢?’”

历史背景:这段经文描绘了听众内心的悔改——他们意识到自己曾拒绝并参与钉死默西亚的罪行。

灵修意义:圣神感动人心,让人刺心(原文含有扎透心灵的感觉),使人愿意悔改。真正的信仰不是知识的同意,而是心灵的转向。信仰始于一个诚实的问题:我该做什么?

 


 

“伯多禄告诉他们说:‘你们悔改吧!每一个人都要因耶稣基督的名受洗,使你们的罪得到赦免,你们还要领受圣神的恩惠。’”

教义背景:这是新约中首次系统地陈述了救恩的路径:悔改、信从基督、领受洗礼、罪得赦免、并领受圣神。

灵修意义:悔改不仅是情绪的懊悔,更是行为的回转,是把自己的生命交托给耶稣,让祂成为生命的主。洗礼是重生的门,是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的标记,也是领受圣神的基础。

 


 

“因为这恩许是为了你们和你们的儿女,以及一切在远方的人,就是我们的上主天主所召叫的人。”

历史/教会意义:伯多禄明确指出,救恩不仅为当下在场的犹太人,也是为未来的世代和远方的人,预示教会普世性(catholicitas)。

灵修意义:天主的救恩不限时间与地域,祂愿人人得救。这句经文也强化了家庭信仰的延续性,强调父母的信德如何影响儿女的灵命。

 


 

“他还说了很多别的话来作见证,并劝勉他们说:‘你们要拯救自己,远离这邪恶的世代。’”

历史背景:初代教会所处的罗马社会道德堕落、偶像崇拜、政治腐败,伯多禄称其为邪恶的世代,呼吁信徒以信仰为界线,与之分别。

灵修意义:这提醒我们,信仰不是被动的认同,而是积极的选择。我们必须在现世文化中作出抉择,选择与天主对齐,不被世界污染。这句话也回响在今日,每个基督徒都被召叫在世界中,却不属于世界

 


 

“许多人接受了他的话,就都受了洗;那一天,信徒增加了大约三千人。”

教会历史意义:这一天常被称为教会的诞生日。三千人受洗象征圣神在教会的巨大能力与恩宠。

灵修意义:教会不是人的组织,而是圣神的果实。当人们开放心门、听从真理,圣神就运行奇迹般的转换。这也激励我们继续福传,即使看不到即时成果,圣神必定动工。

 


 

 小总结:五旬节的悔改与更新

这段经文是新约教会历史的一个转捩点,具有以下几点灵修启示:

圣神感动人心,使人刺心:真正的悔改是圣神的工作,是对真理的回应。

信仰需要回应:悔改 + 洗礼 + 圣神:这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必须经历的属灵路径。

救恩是普世的,也是世代传承的:我们被召不仅为自己,也为子孙、为远方的人成为福音的见证。

教会由圣神建立,并持续增长:这增长不是依靠技巧,而是建立在圣神的行动与门徒的忠诚见证上。

活在当下、拒绝世俗你们要拯救自己,远离这邪恶的世代是今日基督徒同样需要活出的召叫。

 


 

圣伯多禄前书 2:20b–25

 


 

“弟兄们:你们如果因行善而受苦,还能坚心忍耐:这样才能讨天主欢心。”

历史背景:

伯多禄写信给当时在小亚细亚各地(今土耳其地区)流亡的信徒团体,他们正遭遇社会歧视、言语羞辱,甚至因信仰基督而被逼迫。

在希腊-罗马社会中,忠于基督的伦理往往被视为颠覆传统不服从权威,尤其奴隶或贫苦基督徒更容易遭难。

灵修意义:

行善原本应得赏报,但信仰之路却常逆流而行。天主并不总以立刻的奖赏回应忠信,而是看我们在苦难中是否坚心忍耐(希腊文 hypomonē,含有承受压力而不崩溃的意思)。

这是在效法基督的路上讨天主欢心(即生活为祂所悦纳)。

 


 

“你们原是为此而蒙召的,因为基督也为你们忍受了痛苦,给你们留下了榜样,使你们追随他的足迹。”

教义反思:

教会教义中,效法基督是信徒成圣的路径之一,尤其在苦难中与主合而为一。

榜样在希腊文为 hypogrammos,原意是学生临摹的书法样本,暗示我们要在生活中照着画,一点一划跟随主的脚步。

灵修意义:

每一次受苦,都可以成为一次更像耶稣的机会。我们不是无目的地受苦,而是为了与基督相似,为永恒得赏。

 


 

“他平生从没有犯过罪,从来没有说过欺骗人的话;”

旧约引用:

此处引用《依撒意亚先知书》第53章,描述受苦的上主仆人。

表明耶稣的无罪是祂救赎性的基础。他并非为自己罪受苦,而是代人受罚

灵修意义:

基督的纯洁与诚实,是我们生活的标杆。祂的正义并不以打击敌人为表现,而是用温柔忍耐赢得人心。

我们常为正义的理由辩解报复或愤怒,但基督用无罪的沉默战胜罪恶。

 


 

“他受辱骂,从不还口;他受虐待,也不报复,只把自己交付给那公义的审判者;”

基督的苦难精神:

这是对耶稣受难时的回顾(见:默然受审、被鞭打、钉十字架等)

交付给天主的信赖,是我们面对不公义时的最大盾牌。

灵修反思:

今日世界鼓励争取权利捍卫自己,但基督的道路是将正义交给天主

这不是软弱,而是信德的力量——把审判权让给那真正公义者,拒绝让仇恨污染灵魂。

 


 

“他身悬十字架上,亲自承担了我们的罪过,使我们终止罪恶的生活,而度正义的生活;”

救赎教义:

基督的苦难不是象征性的,而是实际担当了人类的罪,使我们能由罪中得释放。

终止罪恶意味着圣化的过程——不仅被赦免,更要开始新的生命(与正义为伴)。

灵修意义:

我们不能接受救恩却继续习惯性犯罪平庸生活。救恩呼唤改变,呼唤归正。

 


 

“你们是因他的创伤,才获得痊愈。”

引用依撒意亚书53:5:

这是十字架神学的核心:祂的伤口,是我们医治的泉源。

天主允许祂自己受伤,是为修补我们破裂的关系、扭曲的心灵。

灵修意义:

任何灵性或道德的,都需要来自十字架的痊愈。耶稣的爱触及最深的创伤。

信仰的痊愈不是逃避痛苦,而是在痛苦中经历祂的怜悯。

 


 

“你们从前好像迷途的羊,现在却被领回,到了你们的灵牧和监督面前。”

圣经图像:

迷途的羊,是旧约和耶稣比喻中常用图像(见:咏23;路15:4-7)。

灵牧(希腊文 poimen)和监督episkopos,即主教的词源)都指向耶稣是我们灵魂的守望者。

灵修意义:

所有人的人生本来就是迷路的过程。唯有归向耶稣,才找到生命的方向。

这句话也强调了教会的牧灵角色——透过主教、神父,基督继续牧养祂的羊群。

 


 

小总结:十字架与灵魂的回归

这段经文可以总结为三大灵修主题:

1. 在苦难中效法基督:

我们蒙召不只是信耶稣,而是要在忍耐中活出耶稣的样式。十字架不仅是祂的标记,也是我们的道路。

2. 十字架带来真实的痊愈:

不是避免伤口,而是在伤口中经验主的爱与救恩。祂的创伤成为我们医治的源泉。

3. 归向牧者:

耶稣不仅是救世主,也是我们灵魂的牧者和监督者”——祂不让任何一只羊继续迷失,祂亲自来寻找我们、牧养我们,直到我们回归祂的怀抱。

 


 

圣若望福音 10:1–10

 


 

“那时候,耶稣说:‘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:凡不从门进入羊栈,而从别处爬进去的,就是贼,是强盗。’”

背景:

羊栈sheepfold)在古代巴勒斯坦乡村,是围墙保护的羊圈,晚上放羊入内,防止野兽或贼。

是唯一正当的进出方式。只有合法的牧人会从门进入,强盗则偷偷翻墙而入。

教义意义:

强盗象征那些冒名牧养、误导百姓的人,例如伪先知、假弥赛亚,或贪权的宗教领袖。

耶稣警告门徒要辨识属灵的真伪。

灵修反思:

我们生活中是否有从别处爬进来的声音?例如偏离教会训导的灵修、追求功利化的信仰方式?这些可能是,不为我们的灵魂负责。

 


 

“从门进去的,才是羊的牧人。”

教义理解:

真正的牧人是按天主安排而来的。耶稣自己是真正的好牧人,也是所有合法牧者的典范。

代表天主的旨意与计划——谁按此而行,才有权引导羊群。

灵修意义:

作为神父、修女、父母或教师等带领者,我们是否从门进入?即以祈祷、圣事、教会训导来牧养他人?

 


 

“看门的给他开门,羊听他的声音;他按名字呼唤自己的羊,领他们出来。”

文化背景:

在当时,一座羊栈可能为几个牧人共用,晚上羊混在一起,清晨时牧人会逐个呼叫自己的羊。

羊因熟悉主人的声音,会自然地跟随。

教义意义:

按名字呼唤显示出主对每一个人的亲密认识(参阅依43:1 “我按你的名字召叫了你)。

呼唤人的主,不是把我们当工具,而是以爱召唤。

灵修意义:

我们是否听得出耶稣的声音?在纷扰中,是否能辨认祂透过圣言、良知、圣神轻声对我们说话?

 


 

“他把羊放出来以后,就走在羊的前面,羊也跟随他,因为认得他的声音。”

耶稣的牧养方式:

赶羊的方式不同,耶稣是走在前面的牧人,以身作则、亲自示范。

灵修意义:

我们跟随耶稣,是因为信任祂的带领

若牧人走在前面,他必先经过所有的艰险——正如耶稣走过苦路、十字架,为我们开路。

 


 

“羊决不跟随陌生人,反而逃避他,因为羊不认得陌生人的声音。”

教义应用:

熟悉主的声音,是属灵辨别的基础。教会透过圣言与训导帮助我们认出基督。

灵修意义:

在时代喧嚣中,我们可能听见许多陌生的声音

诱惑我们成功至上

催促我们走捷径

引诱我们背离真理

属灵的耳朵要习惯听主的声音,在祈祷与静默中操练识别真牧人。

 


 

“耶稣给他们讲了这个比喻,他们却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意思。”

背景:

听众中有法利塞人,他们刚刚因为治好生来的瞎子而与耶稣争论(若9章),仍顽固不信。

若望常强调:属灵的真理不能单凭理智理解,而需敞开心灵

灵修反思

我们是否也像他们一样,在心灵封闭时难以领悟主的话?

聆听福音,不仅是知道,更是认识顺从

 


 

“于是耶稣又对他们说:‘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!我就是羊的门;凡在我以前来的,都是贼和强盗,羊没有听从他们。’”

耶稣自我启示:

我就是羊的门是七个我是Ego Eimi)之一(另如我是生命的粮我是世界的光)。

象征进入天主的生命、天国、真正平安的唯一通道。

凡在我以前来的指伪默西亚、自称为救主的误导者。

灵修意义:

我们不能绕过耶稣而进入天主。祂是惟一中保,通向天父之门。

今日世界常提供其他的门:金钱、名声、快感、安全感但只有耶稣带来永恒生命。

 


 

“我就是门,谁若经过我进来,必定得救;可以进,可以出,也可以找到草场。”

教义深意:

这是救恩的许诺。透过基督,我们可以进入天主的羊栈,并找到草场”——象征天主的养育、话语、圣事的恩宠

灵修意义:

信仰不是囚禁,而是可以进,可以出的自由(见:迦5:1)。

在耶稣内,灵魂得自由、得饱足——这是弥撒中灵性圣餐的体验。

 


 

“盗贼进来,无非是为偷窃、杀害、毁灭;我来的目的,却是为使他们获得生命,而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。”

主耶稣的使命:

盗贼代表撒殚、虚假教导、自我中心的诱惑等,这些最终导致灵魂死亡。

相对地,耶稣来的目的不是仅仅救我们脱离死亡,而是给予我们丰富的生命,即永恒的共融、充满圣神的喜乐。

灵修意义:

耶稣不是来叫我们过忍受型的生活,而是使我们得着充盈的、丰盛的、有意义的生命。

问题是:我是否愿意让耶稣成为我唯一的?唯一的道路、真理、生命?

 


 

小总结:耶稣是羊的门,也是我们生命的保障

这段福音用牧羊人的图像,揭示耶稣三重身份:

1. 祂是真牧人:按名字呼唤我们,亲自带领我们,不把我们当作群体的数字,而是爱我们每一人。

2. 祂是羊的门:通向得救、自由、属灵滋养的唯一通道。所有绕开基督的道路,终将是死路。

3. 祂带来更丰富的生命:不仅是今世的满足,更是永恒的平安和在天主内的共融。

 


 

 

 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